2010级人大历史学院的小雨笑言,高考选专业“感觉跟相亲差不多”:“家长更注重就业啊行业收入啊等一些现实问题,而我们则更看中的是自我感觉吧。”不过,让家长忧虑的文史哲等基础学科,就业形势真的很糟糕么?
“你要是从专业对口的角度来看,我们文史哲就业确实比较难。”王大庆教授说,“就拿我们历史学院来说,狭义的就业途径确实非常狭窄,将来也就是教书、做学术。而且就算你读了博士出来,也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学校或者科研机构收留你。”王大庆说,人大历史学院自2000年以后,每年差不多也就招30到40个本科生。而近两年人数更少,每年也就30个左右,“到最后,要说每一级学生能出来一两个最终能去做学术的,那就是了不得的事情啦。”
“但是宏观角度来看,历史系学生就业面可以很宽泛。”王大庆教授表示,历史学院算是在人大里比较“沉得住气”的一个专业,学生人均读书量在全校排名也是靠前的,“他们读书时基础就打得非常深厚,所以将来无论是教书、做学术、去出版社、做新闻、考公务员……都会很不错。甚至很多从商的人也是学历史出身,因为他们看问题的高度和别人不一样。”
因为喜爱新闻而一直在找媒体类实习岗位的赵萱也感觉到,无论在哪个媒体,身为哲学专业学生的她都令对方非常满意。“学哲学的孩子写东西确实有深度”是不少媒体给赵萱的评价。而这也让她意识到,在本科学习阶段,有文史哲这样的基础学科打底,自己的“内功”要比不少只限于应用学科的同学更深厚一些。
从人大德语系转到中文系的可琳,现在依然十分满意自己这个决定:“总有人说文史哲这样的专业实用性不大,我觉得这得看你如何定义大学了。本科阶段能学会一些好的品性和习惯:多读书,让自己的人生有积淀,也有更多时间去弄明白以后的路怎么走,这样研究生阶段才会有更适合自己的选择。对我来说,中文系是可以让人生更充实的一个专业,从书里面得到别人的智慧和经验,多思考,多和古往今来的大师交流,并且学习汉语言,有传承文化的意义。”
推广“通识教育”,也能体现文史哲的价值
——学习这些课程后,如果你感兴趣,可以通过辅修等途径再深入学习;如果兴趣不大,也足够帮助学生增加人文基础科学方面的积淀
文史哲的就业形势并没有想象中的糟糕,而学习这些基础学科的收获远非其他一些应用学科可比。然而,很多传统的就业观念在人们心中已是根深蒂固,加之学习文史哲要想有所成,自身必须要沉下心来踏实用功,这又与当下浮躁的社会氛围格格不入。文史哲遇冷,并不意外。
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[5] 下一页